[樂游網導讀]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的回憶,80們也不例外。看著身邊逐漸變老的朋友,再回憶一下以前追逐IT產品的那些時候,是不是感慨萬千啊!隨我們一起看看,是哪些IT產品伴隨我們走過那些年輕的時代!
80后IT回憶錄之電腦DIY
Cyrix終歸VIA麾下
筆者正在開始走上DIY之路已經是比較晚期的2003年,Intel P4加MX440顯卡,當時整套配下來也接近了6K大洋,后來跑過3Dmark06也就900多分。參考收入與DIY產品價格,顯然現在玩DIY要容易得多。早些年進入DIY的朋友,也肯定不會忘記Cyrix、AMD、Intel三足鼎立,AMD的Athlon力壓Intel進入GHz時代等經典事件。
酷睿2為Intel打了漂亮的翻身仗
依稀記得大約在2006年的那段時間,奔騰的日子似乎并不好過,基于K8架構的AMD Athlon 64毫無疑問是市場的王者,Athlon X2 3600+曾經令多少人為之傾心。然而酷睿2的誕生徹底扭轉了這一盤棋局,高性能低功耗令AMD毫無招架,自此之后的Tick-tock戰略不僅讓AMD陷入困境,還讓我們每次想升級電腦,就得乖乖地換主板。
機械硬盤價格水漲船高
在存儲功能方面,經歷的變化就可大了。首先是早前文章曾經提到的光驅,隨著網絡的盛行,光盤隕落,藍光能否再造輝煌還是未知之數。人們對于存儲的欲望也經歷了一個上升到瓶頸再下降的趨勢。曾經小水管的網速,看電影是下載的,看完了也舍不得刪;而現在什么都是在線看,云同步也讓我們應用變得更為方便。硬盤功效略有下降,就是安裝軟件與游戲,存儲一些重要資料。自泰國洪災以后,也讓價格戰打紅了眼的機械硬盤市場重新有了一些利潤,容量發展也相應放緩。
除了專業設計,CRT的需求已經越來越少
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顯示器這一塊。索尼引以為傲的特麗瓏曾經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顯示器,不過CRT碩大的體積與繁瑣的邊角調節都曾經是惱人的問題。液晶面板憑借輕盈體積、節能省電等特點,迅速取代了CRT的地位,面子也變得越來越大,并經歷了LCD到LED再至IPS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