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蠱終極版(Grey Goo)》是由Petroglyph制作,Grey Box發行的一款即時戰略游戲,本作是由曾制作過《紅色警戒》的團體精心打造而成,玩法上有點類似星際,都是3種族的對抗,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試試。
【游戲介紹】
Petroglyph的新作《灰蠱》不僅僅是一款科幻RTS游戲,更是幾款同一世界觀游戲的奠基者。為了將來的發展,他們必須打造一個不僅僅是為眼前的RTS服務,而是要在未來的許多年里持續吸引玩家的世界。本著這個目標,開發商與Weta工坊展開了合作——這是《指環王》三部曲幕后的藝術設計團隊。該工作室在科幻方面所參與過的作品則是大名鼎鼎的《極樂空間》和《第九區》。
《灰蠱》一共有三大派系:貝塔族(Beta),人族(Human)和蠱族(Goo)。每個種族都會有著獨特的戰略技巧以及“史詩”級單位出現在戰場上——玩家可以同時在單人戰役模式以及對人對戰模式中操作這些大家伙。游戲故事描述在人類首度離開地球的五世紀后,三個陣營爭相來控制巖石綠洲的命脈:生態系統Nine,這是一個混亂的世界,要生存必須憑借個成長、戰斗與進化的能力。身為三個陣營之一的指揮官,玩家的目標很簡單,就是發動戰爭。
背景故事
第九星,一個不起眼的星球,人類最先發現了這個和地球相似的星球,但卻無任何生命的跡象,隨后就拋棄了這個星球,在此后的數個世紀中,再也沒有其他的旅客到訪,直到有一天,一艘外星飛船墜入了這個星球的大氣層,他們是逃難而來的貝塔族人,他們的種族在綿延不斷的戰斗中幾乎要滅絕,剩余中的貝塔族人非常的高興,一位到了這個寧靜的星球,幫助他們重建家園,然而有一天,人類偵測到了貝塔族人的信號,決定驅逐他們,而蠱,原本是人類用來探測宇宙的納米機器人,在人類將他們送去太空之后便銷聲匿跡,然而他們卻回來了,回來的目的卻是來消滅創造他們的人類。
【游戲配置】
最低配置
操作系統:32-bit Windows 7
CPU:3.5 GHz Intel Core i3 Dual Core or equivalent
內存:4 GB RAM
顯卡:1024 MB DirectX 11 capable video card (GeForce GTX 460 or AMD Radeon HD 5870)
DirectX:Version 11
硬盤空間:13 GB
推薦配置
操作系統:64-bit Windows 7
CPU:3 GHz Intel Core i5 Quad Core or equivalent
內存:8 GB RAM
顯卡:1024 MB Direct3D 11 capable video card (GeForce GTX 570 or AMD Radeon HD 7870)
DirectX:Version 11
硬盤空間:13 GB
【游戲特色】
基于真實的AI制作,存在更多的變化以及可玩性。
三大種族,混戰不休,史詩級的世界觀設定。
科技單位升級改變戰場作戰的變化規律。
終極版特色
一個新的多人模式陣營
新的單位:the Humans’ Valiant, the Beta’s Squall 和 the Goo’s Siphon
“Emergence”戰役
任務16:“Herald of Silence”
完整的游戲原聲音軌
額外的Shroud相關成就
游戲平衡性大幅度調整
【陣營介紹】
本組一共有三大陣營,分別是人類、貝塔族以及人類創造的蠱族。
人類:擁有先進以及強大的軍事力量,有能力在大規模的戰斗中守住自己的陣地,隨后快速擊退敵人,未來的人類擁有想到高的科技水平,單位是懸浮式的作戰單位,造價昂貴,戰斗力強擁有很強的科技感,基地擁有一流的防御設置,缺點就是所有的建筑都要和中心連接。
貝塔族:貝塔族具有很強的適應性,能夠適應第九星的生存環境,相對于人類來說,基地更具有擴展性,單位大部分都是機甲單位,強力和笨重并存,很多單位可以固定在厚重的圍墻上面。貝塔族非常適合打陣地戰。
蠱族:原先由人類創造,是游戲中最為詭異的陣營,沒有任何建筑,整個游戲中都是在打游擊戰,他們的基地是一個母體,操控這個可以粘狀的母體直接在資源上吸取資源,當母體吸取足夠的資源后就可以分裂進化,產生作戰單位以及新的母體,沒有建筑、沒有科技、沒有空軍,是整個游戲中最難操作的陣營。
【游戲玩法】
在《灰蠱》中玩家將可以選擇貝塔族(Beta),人族(Human)和蠱族(Goo)三大種族其中之一進行游戲。每個種族都會有著自己獨特的戰略技巧以及“史詩” 級單位可供使用,這些單位無論是在擔任戰役亦或是多人對戰都將可以使用。
游戲將采用多層菜單系統,基地建設與采集資源的方式。該作品很側重考驗玩家的戰術思維能力而非微操手速,很注重游戲的策略性,游戲的目標就是為玩家呈現最本源的RTS樂趣。
【游戲評測】
《灰蠱》是2015年的第一匹黑馬。玩到這款游戲以后,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有多么渴望一款非暴雪制作的精雕細琢的傳統RPG。制作組Petroglyph對不同陣營的設計充滿了想象力,雖然有點顯得毫無章法,讓本作的平衡性和潛在的競技性有所失調,但是這款游戲依然切中要害,令人通透。
本作的故事發生在遙遠的未來,當時科技先進的人類和另一個長相略丑不過充滿榮譽的外星種族Beta聯盟,對抗蠱(Goo),蠱是一種具有自我復制能力的納米機器人,他們出于某種目的,想要吞噬一切。隨著劇情的展開,聯盟軍隊勢力會逐步解鎖新科技,不過玩家的選擇并不會影響事件的走向,劇情任務中的支線目標有時會給玩家額外獎勵,但是任何支線任務獎勵都不會被繼承到后續任務中。總體的設定上,如果放在十年前的RTS鼎盛時期,就算是超一流水平了,不過放到現在來看就乏善可陳了。可以說本作并沒有給玩家帶來任何驚喜,只是本本分分地做好了基礎的內容。
劇情任務共有15個關卡,每個勢力5個關卡,其中夾雜了大量精彩的過場動畫。動畫場景大致分兩種:指揮室里面的緊張對話,還有戰場上的華麗爆炸。不過出色的人物表情和帶感的配音表演,都讓故事劇情顯得非常飽滿。無私的Beta族領袖Saruk和人類盟友AI Singleton全都是性格豐富,值得喜愛的角色。當然,從他們身上我們能看到《星際爭霸》的影子。
雖然劇情緊湊,引人入勝,但是每個勢力只有5個關卡,實在是讓人意猶未盡,感覺只是完成了教學關卡就戛然而止。你剛剛掌握了Beta族的全部大玩具,還沒玩夠呢,就開始人類關卡了。想要探索更多更豐富的兵種搭配和戰術組合,必須進行多人游戲。這多少有些讓人覺得可惜,因為有非常多的創新元素沒有在單人劇情中得到發揮。
戰場上的舞刀弄槍提供了大多數RTS標準的真實與慘烈,人類,Beta和蠱三個勢力采用了不對稱設計,每個勢力都有獨特的兵種結構和科技樹。最突出的就是蠱族,這是一個機動性極強的勢力,根本不需要在某處建立固定的基地。蠱母(Mother Goo)可以直接從地圖上吸取資源,也可以從她接觸到的敵人吸取資源,吸取完后直接將物質轉化成作戰單位,整個機制讓蠱族成為一個不斷遷徙的蝗蟲群。即使挨打也可以從無視一些地形障礙逃跑,而且無需科技支持,游戲前期就能攢出高級兵種,讓蠱族的速攻選擇多樣。
可以說蠱族只我玩過的RTS里面最具新意的了。你根本無法預測蠱族對手會從哪個方向進攻,除非你在地圖上的所有資源點都有視野。蠱母甚至也可以作進攻性的部署,穿過地形屏障,突然砸到你頭上,然后分散成近戰單位把你的基地吃光。筆者操作蠱族獲得最輝煌的勝利,就是依靠他們無視傳統RTS戰術邏輯的特點,突然襲擊,端了老窩,那場仗贏得非常爽。
作為代價,蠱族的缺點在于你需要對每個單位進行微操作,前線作戰單位和后方蠱母都不能不管。這個特性讓蠱族在游戲后期非常難打,你最多可以控制10個蠱母。只有多線操作的大師級選手才能充分利用這個種族 - 如果你在星際里玩蟲族的時候控制不了10個基地和皇后,那在《灰蠱》里使用蠱族之前可要做好心理準備。
蠱族的對手其實要更頭疼一些,即使蠱族玩家輸掉了最終會戰,他也能繼續將游戲拖下去,對手必須滿地圖尋找漏網之魚。想象一下星際里面人族建筑一邊飛來飛去,一邊還能收集資源生產單位,蠱母就是這樣。
蠱族設計的另一個極端是人族,所有人族建筑必須都用電纜連接起來,電纜很容易被打壞,所以人族的基地建設非?简炌婕业囊巹。你不得不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而且游戲后期的采礦路程將會非常遙遠,礦車和礦區必須有護航和防御力量。雖然人族建筑能在電網范圍內進行傳送,但只要電網被破壞,一切都白扯。所以人族如果輸掉了關鍵戰役,損失了主要建筑設施,基本就無力回天了。
Beta族則可以在地圖任意地點建造建筑,他們有著游戲中最強的防御設施,也有著最炫酷的終極兵種,Hand of Ruk,不僅自帶范圍傷害的大炮,而且還能搭載小型單位加強火力。Beta是本作中最傳統的RTS軍事力量設計,他們的最佳打法也是傳統的采集,擴張,生產。相信Beta族將是《灰蠱》早期的多人游戲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勢力,直到高玩們研發出新的對抗戰術。
結語:
如果不算上暴雪的作品的話,《灰蠱》可以說是近5年來最棒的傳統RTS游戲。本作的劇情戰役部分和電影一般波瀾壯闊,光憑這一點就應該大賣,雖然任務的結構和場景布局都算不上多有創意。但是瑕不掩瑜,總體來說灰蠱還是一款極具誠意、頗費心力的優秀RTS作品,其中不僅僅吸收了紅色警戒與星際爭霸甚至魔獸爭霸當中的優勢之處,更是將其進行闡發并予以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