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游網導讀]從最初的IPHONE一直到現在的IPHONE4S,其實蘋果的手機在外觀上沒有多大的改動,僅僅只是內部的升級、限購方式取得了驚人的效益
從最初的IPHONE一直到現在的IPHONE4S,其實蘋果的手機在外觀上沒有多大的改動,僅僅只是內部的升級、限購方式取得了驚人的效益
從初代iPhone上市后,Apple每年都推出一款新的手機,但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發現,在外型上iPhone自成一格,iPhone 3G、iPhone 3GS一模一樣, iPhone 4又和iPhone 4S奇跡般地相似,這是不是要請解夢大師來說明一下,當時喬布斯做了什么夢。
如果把3G和3GS歸類為一組,4和4S歸類為一組,就會發現第一年是發表新外型的手機,第二年則是升級內部零件,舊瓶裝新酒之后再拿來賣一年,這兩年一輪的產品周期策略,和CPU龍頭老大Intel的Tick-Tock模式恰好有些類似。
何謂Tick-Tock模式
Tick-Tock原本是鐘擺擺動的狀聲詞,不過這邊當然不是這個意思。參考Intel的官方說法,Tick-Tock是將電晶體的制程技術,以及處理器的微架構,兩者彼此的開發時程互相錯開,以至于每一段時期都有一項技術會有新的發表,而未發表新技術的那一組,則可將對方推出的技術融入自己這邊,并還保有剩余開發時間,進而達到互惠合作的目的。
簡單地說,Tick-Tock就是讓兩組人馬分工合做,輪流推出成果。
使用Tick-Tock模式有許多優點,最明顯的好處就是可以縮短新產品的推出時間,可以制造出許多錢坑讓人跌進來,再來是開發的時程可以拉長,較為充裕的時間通常可以孕育出更優良的品質,并且如上面講到的,新品推出到我方發表剩余的時間,恰好是對方小組推出新的技術,我方剛好可以加以利用,大做文章的時機,所以這樣可以在開發完成時,就讓產品加入對方技術的成果。
Intel于2009年發布的Roadmap,可以清楚看到Tick-Tock的概念
以上圖為例,以初代CORE i7采用的Nehalem微架構(制程為45奈米)為基礎,在它之后的『Tick』任務就是要提高電晶體制程技術,將制程工藝提升到32奈米后,推出的產品就是Westmere,它帶來了更高的運作速度、更好的電源效率,接下來的『Tock』階段,則是推出制程一樣為32奈米的新微架構Sandy Bridge,它帶來了諸如Quick Sync Video及Thunderbolt這些新功能,在相同的制程技術下,讓使用者可以享受更多更強的功能。
那Apple陣營呢?
在開始討論iPhone的情況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各代iPhone之間硬體的差異,請先看看下面重點規格的比較表。
上表中『外觀』內的A、B、C構型系因說明需求而自行分類,并非官方規格。 GSM版的iPhone 4因經歷天線門事件 (收訊強度會因特定手持方法遽降),于上市五個多月后推出的CDMA版iPhone 4稍微修改了一下天線的設置和外觀,然后這個外型就繼續延用至iPhone 4S上,因大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故皆歸類為C構型,其差異可參考下圖。
最主要的修改處是避免死亡之握的發生,CDMA版的保護套是可以和iPhone 4S通用的。
如果把Intel的Tick-Tock模式套用在iPhone上,會發現在iPhone 3G及iPhone 3GS之間,好比Intel的Tick階段,提供新的內部零件,但是外觀設計被完整地延用下去。然而Tock階段卻不是那么明顯,在iPhone 3GS及iPhone 4之間,外觀有了全新設計,但是規格之中格除了儲存容量之外,其他部份都有所升級。
在這比較中,類似的是,Intel和Apple兩者都是以兩個產品周期,做為一個策略的基礎,但是不同的是,Intel很明確地把Tick-Tock兩個任務的時間錯開,而 Apple則是比較像是讓Tick以兩年為一周期,而Tock的周期卻只有一年,第一年只為上一代主機提供硬體升級,而第二年在翻新外觀之余,也順便升級硬體。
但是這樣做,真的好嗎?或者說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