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游網導讀]
炒作高考狀元是社會需求
撰稿人/燕云十八州
連日來, 6月23日,教育部發言人表示,教育部一直要求各地教育部門不要對高考考生成績進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狀元”,希望不要炒作高考“狀元”。可是,在新聞媒體的助推下,高考狀元一個個跳將起來,有的地方甚至還進行了深度炒作,炒作起了高考榜眼、高考探花,以實際行動實踐了高考“科舉化”。
據說,從2004年起教育部就明確提出叫!俺礌钤,但收效不大,“狀元”仍是錄取期間全國最引人注目的話題。教育部發言人續梅近日表示,教育部一直要求各地教育部門不要對高考考生成績進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狀元”,也真誠地希望大家不要炒作高考“狀元”。教育部的理由是推進素質教育需要全社會的努力,要共同為孩子們的全面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當然,教育部并不是孤掌難鳴。據說,2007年重慶曾試圖將“禁止學校炒作高考狀元”寫進《重慶市國家教育考試條例》,最終因為爭議較大而取消;2008年,山東省提出不宣傳所謂高考“狀元”;2009年,江蘇省教育主管部門下令禁止公布高考排名,但卻引出了一堆“疑似狀元”。2010年6月,海南、廣東、江西、江蘇等地的教育部門又先后發布規定,禁止宣傳炒作“狀元”,但效果依然并不樂觀。知名學府北大、清華就曾為“狀元數”舌戰。北大招辦去年曾對外宣布稱,全國各省份文理科第一名中,六成以上被北大錄取。清華招辦則稱,九成省份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省份的文科第一名填報清華。
有關人士呼吁,高考“狀元”只反映一次的考試成績,并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所有成就,更不代表他的未來發展。事實證明,高考“狀元”有的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成為優秀人才,也有的成為平庸之輩,這說明不能以高考“狀元”論英雄。對高考狀元的炒作,無疑會助長高中學校,乃至地市對高考升學率、高考成績的追逐。從今年開始,高考成績不再向各縣市發放,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統一掌握。
教育部說的對于不對?我看是即當**又立牌坊。首先,教育部是禍首。在現在的教育部的統治下,中國教育一直在圍繞高考的指揮棒轉悠,以考分論英雄,以高考成績論英雄,很難談上什么鳥素質教育。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戴眼鏡的孩子們多了,被僵化教育的、不會思考的孩子多了。本來中國的教育投入就不足,教育資源的分配就不均衡,北京的好學校太多,211、985一大堆,而考生云集的偌大的河南,僅僅一所211院校。教育部以高考形式的公平,掩蓋了實質的不公平。教育的目的變成了考試比賽,而不是為了國家培養各方面人才。中國普及大學教育遙遙無期,而教育部還要把僅有的幾所大學分成三六九等,比個高下,難怪高中也要比,初中也要比,小學、幼兒園也要比了。這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沒有其他。其次,教育成了官本位的所在。教而優者仕,大學教授即官員,大學官員即大學精神,大學成了官場的附庸,大學也就沒了大學精神,自然,中國的大學也就沒了競爭力,也很難出世界級的成果了。不是說中國的預警飛機是以色列的技術嗎?不是說中國打航母的導彈是從美國垃圾中專研出的嗎?及至高中,升學率高的學校校長容易當教育局副局長,教育工作者夢寐以求的要當官,其政績的衡量標準之一就是高考成績。再次,社會環境的需要。我們的社會就是一個典型的等級社會,官員在主席臺的位置一點也不許變動,幼兒園的孩子也要競爭當官。人們期待高考狀元,就像一個城市的一把手貪官剛被免去,人們盼望知道繼任者是誰一樣,新聞性巨大呀。公眾對高考狀元的期待,是希望從中學到經驗,將來好讓自己的孩子也當狀元,謀個好前程。至于炒作高考榜眼和探花,則純粹是高中為了吸引優質生源而作秀,其目的還是在于吸引上級領導的目光。
既然有高考狀元,就應該讓人炒作起來,讓狀元體驗一下面對匍匐膜拜的臣民的“爽”,讓百姓知道教育部制造狀元的的高超水平。社會的典型的金字塔結構,沒有狀元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