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游網導讀]波蘭主線劇情任務說明,玩家想要出發主線劇情必須要有10個好友度的波蘭朋友。
后記:
火與劍還是十分尊重歷史的,并沒有為了自由度而放棄這部資料片獨有的一種厚重感。這體現在無論你的選擇是怎么樣的,最終波蘭國王都會退位,這也與歷史相符。盡管我個人覺得這個結局有些滄桑,但是也能理解游戲制作人對原著的一種敬意,畢竟歷史是無法改變的。
在寫這份主線任務心得的同時我看到一玩家很不屑于這種攻略,因為騎砍向來是以其高自由度為賣點的,有了攻略真不知是一種進步還是退步。這種想法我也挺贊同的,不過凡事都是有得有失,火與劍在削弱了自由度(為了尊重歷史取消了結婚系統、競技大賽系統、自建勢力的功能、性別系統、出生系統等等)的同時也增加了許多優點。游戲的代入感變強了,有了主線之后不再讓人覺得無所事事了,有了一個追求了。當你看著自己所支持的國家不斷變強時,那種成就感是前作所無法比擬的。就是因為有了主線,才能讓人們更加真實地去觸摸到這段歷史,真正的體現出了原著的魅力。
我將標題改了一些,不叫它攻略了,因為我贊同那些玩家的想法。如果將這篇心得死板地去照做的話,只會導致你失去一些游戲的樂趣。希望大家能將它視為一種補充,畢竟在玩火與劍的過程中我也遇到了許多問題。比如在做Horse Theif任務時,我就花了不少時間才發現原來需要先和Zagloba交談才行,正是這些小細節困擾一些玩家很久很久。我也只是希望在這些地方卡住的人能夠在這篇心得里找到他們所需要的答案,僅此而已了。
附注
1.我在做波蘭線任務的時候帶的不吵架的同伴陣容是:Fatima, Yelisei, Fedot, Sarabun, Karlsson, Priest Spasokukotsky + Colonel Zagloba。
2.關于原著與游戲:
原著三部曲中的第一本《火與劍》被用來做為游戲的背景使用了,因為在游戲初期哥薩克就已經是一股很大的勢力了,而哥薩克的起義是在《火與劍》的原著中重點講述的一個內容。而波蘭主線主要是圍繞原著第二部《大洪水》而展開的,不知道第三部的內容游戲中有沒有涉及到。總之騎砍火與劍的主心骨說是波蘭兒女的血淚史也不為過,在17世紀抵御外敵,平復內亂,盡管代價是慘重的,卻依舊通過波蘭的戰士們的不斷努力使得波蘭最終從瑞典人手里收復了國土,這也不得不說是一個壯舉。就連那個賴皮國王在我眼里也不再顯得那么無恥了。對于一個剛一即位就遇上哥薩克反叛,過上幾年沙皇也跑來打仗,再過上幾年瑞典大舉入侵幾乎亡國的君主你能要求什么呢?是時代造就了他梟雄的本性吧,而能夠在任期內抵御住敵軍不至于亡國也說明他并不是個不稱職的皇帝。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人不妨嘗試一下波蘭主線,沒興趣也可以嘗試嘗試嘛^ ^
3.關于德國士兵:
在游戲中除了五大陣營的士兵之外,有一些獨特的士兵,他們的名字前都帶有German,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在當時瑞典是與德國結盟攻打波蘭的,而攻下華沙的壯舉也是因為有了德國騎兵(Reiter)在外不斷牽制才成功的。游戲中還有兩座特殊的城池,Königsberg與Allenstein Fortress。這兩座城池從名字上看來是德國的地盤,在游戲初期是為瑞典人占領著,這也是因為當初德國與瑞典結盟的原因。從此我們也能看出來國王最后時刻要向德國借兵,并且投靠德國是多么的不明智,這就等于引狼入室了嘛- -
4.關于順序
最初的幾個主線任務的順序我沒能記得清,到處查閱了一些論壇之后也只知道抓領主是在打下華沙之后,并且“拷問俘虜”也應該是抓領主之后而不是抓小兵。我推斷正確的順序是這樣的:抓小兵-加入波蘭并獲得一塊封地-Polish Relics-攻打華沙-抓貴族-臥底。如果還是錯了的話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T T
5.關于波蘭國王
波蘭共和國的這位國王其實挺慘的,他在25歲時就曾經領軍在Smolensk打敗俄軍,展示了他的軍事天賦。可惜當時的國會并不看好他,不同意當時國王給予他的冊封,他也就一氣之下出走了。在外顛沛流離了近十年,中途還在法國監獄里住了一兩年,可想而知他心中的憤慨。他對殘酷的命運選擇了低頭,投身了基督教會,甚至被教皇封為紅衣主教,這在當時是不為波蘭人所認可的。游戲中Zagloba討伐國王時,罵國王是個"Jesuit"也就是代表了當時波蘭的一種宗教排斥,這種排斥自然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了波蘭政權的穩固性。后來這位國王在王位上坐了30年,期間經歷的瑞典戰爭、俄羅斯戰爭都不得不說是前人給他栽下的“好果子”,而他也就在一片罵聲中退位了。退位后他便逃離了波蘭,在老死之前依舊從事著傳教工作,擔任了修道院的院長。
熱門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