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教學平臺
標簽: 學樂云教學 學習軟件 官網:https://cas.xueleyun.com
《學樂云教學App》是一款網絡學習類軟件,云上教學,直接在網絡即可開始做題,打造一個無邊界的高校學習課堂,線上作業,直接進行云端的查收,老師與學生們的互動平臺,適用于教師、學生和家長三方。
《學樂云教學app》是基于云教學平臺打造的專屬手機應用,對教育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五大群體提供完善教學平臺。
云教學:專注于傳授知識,無邊界教學打造高效課堂!
云作業: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習主動性!
家庭:家長從未如此的接近課堂,家校共育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應用商城: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習主動性!
全新通知系統:學校、教師、學生、家長,通知系統互通互聯!
隨著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相對保守的教育行業也被“互聯網+”推到了風口:自2013年以來,中國平均每天有近3家在線教育公司誕生,這些公司一邊像蘑菇般速生,一邊又如同煙云一樣消散。
熱度之下,理性的思考或許更為重要。
“無論互聯網教育產品以什么樣的形態呈現,其核心問題永遠是要提高教育的生產力。”回顧十三年來的創業歷程,教師出身的陳冬華如是說。
將產品打入體制內,覆蓋54000余所學校,師生使用數量超2000萬,學樂云教學平臺如何實現從 0 到 1 到的突破,跨過了哪些坑?在本期浙江經視《風云浙商面對面》節目中,學樂董事長陳冬華分享了他對教育信息化行業的見解。
從“教書匠”到教育信息化創業者
受教師世家的氛圍影響,畢業后,陳冬華很自然地選擇了教師這份職業,進入初中擔任物理老師。工作出色的他,在任教后第二年就被評為臨安市教壇新秀,之后又調任重點高中,期間更是多次帶領學生包攬全市物理競賽一等獎……
在互聯網剛剛興起的90年代,陳冬華潛心研究計算機技術,當時只是為了創新教學方式,以此來輔助日常教學。2000年,他成功開發了中學物理仿真實驗室,用flash動畫形式,模擬了從初中到高中60多個實驗,得到全國眾多初高中一線師生的認可。
正是這一契機,讓他決定結束自己順風順水的教師生涯,開始教育信息化的創業之路。“你的教學方式,最多能改變自己所教的班級或者學校、甚至是整個區市,但是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好的教學工具,卻可以影響到全國的師生,幫助更多人來優化教與學。”或許這段談話可以解釋陳冬華堅定創業之心的初衷。
變“經驗說話”為“數據說話”
在17年的執教過程中,陳冬華對教育有了自己的領悟和反思。“學校每天發生這么多教與學,但這些行為都沒有留下數據。”在他看來,沒有數據就會出現一個現象——主要依靠教師的個人教學經驗對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判斷和制定教學決策。“講授一個新知識點,老師講10分鐘最好,還是15分鐘最優,完全是主觀的。”
對此,陳冬華希望創建這么一個平臺,來記錄教學過程中的數據。基于海量教學數據的集成與共享,依據學生學習行為大數據挖掘分析與決策,用直觀的數據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水平,即時、精準地掌握來自學生的第一手學情資料,從而調整教育教學策略。
比方說學生的預習情況、錯題率、每道題的反應速度等,這些行為通過可視化的數據來呈現給教育部門,可以方便管理;呈現給老師,可以有效地以學定教;提供給家長,可以制定個性化學習方案。
這樣做一方面避免了經驗主義,另一方面可以根據數據分析直接提高教學效率。
信息化之路要融合到教學之中
那么信息技術發展了,是不是就可以取代日常教學呢?
陳冬華直言,現在的學習壓力已經不小了,沒有老師和學生會從他的時間里切出一部分給其他人。所以教育技術是否能真正發揮功效,取決于它是不是真正融合進了課堂,用在教與學的每一個環節中,而不是占用師生的額外時間。
教學前,平臺要為師生提供便捷的教學、學習資源獲取途徑。
教學中,平臺必須方便教師創設網絡化課堂,方便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習互動,如資源分享、隨堂反饋、任務收集、在線互評等,使參與形式更多樣化,同時課堂效率又大大提升。這樣,既兼顧了傳統教學的既有模式,又可充分發揮互聯網的特性。
教學后,建立起家校一體化互動平臺,幫助家長了解到學生成長、學習細節的同時,還能夠讓家長參與到學習任務互動中來。這樣才能把學生的學習活動有效延伸到課堂之外。陳冬華介紹,這一點也是自己在學樂云平臺中建立“學校圈”這一模塊的初衷。學生和家長可以在學校圈中發布孩子的英語朗誦視頻、作文示例等,這些內容將在全校師生中展示,獲得點贊、評論,就像微信朋友圈一樣。這樣的教育信息化平臺既是互動交流平臺,也是內容分享平臺,還是自我展示平臺。
熱門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