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門狗2高仿版玩家自制版》是國外的游戲玩家們根據正版的PC《看門狗2》延續劇情制作的一款高仿手機游戲,有著與看門狗2游戲中一樣自由沙盒城市地圖,來到舊金山、倫敦去執行那危險的黑幫臥底任務,并成功的利用城市中的一切,幫助自己完成任務并生存下來。
一款好玩的RPG手游,在沙盒地圖中自由行動,在這里可以開啟黑幫爭奪挑戰,召集更多的小弟來擴張自己的地盤,還有很多的武器裝備在這里也是可以體驗到。
1、游戲的玩法十分的特別,玩家需要靠自己想象力來完成游戲;
2、游戲中有許許多多的挑戰任務,玩家需要自己去挑戰并完成;
3、為了抵抗和破壞這個網絡系統,他加入了最臭名昭著的黑客組織DedSec,進行了史上最大規模的黑客行動。
1、在看門狗2中寬闊的地圖場景能夠隨意探尋,發覺各種各樣趣味的支線任務。
2、一些十分趣味的小彩蛋在這兒設置在此,很多地圖場景隨意變換給與你全新升級挑戰。
3、巨大的世界觀和超一般的地圖讓你自由探索,無止境;
1、主角:馬可仕
游戲中玩家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是馬可仕,除了主線劇情的最后一關可以操縱dedsec其他成員之外,玩家只能操縱這一角色。馬可仕是在奧克蘭長大的優秀駭客,親身經歷腐敗系統帶來的不公不義。他希望能打破系統,向大眾公開揭露真相,讓每個人都能擁有平等的機會。他的的熱情讓他不顧任何風險,在史上最優秀的駭客組織獲得一席之地,他過去從未發揮所有潛能、但加入DedSec后他終于有機會一展拳腳。馬可仕并不適應社會,但挑戰權威讓他成為駭客組織最重要的一員,也讓他成為當權者的頭號公敵。
2、扳手
是組織內最具代表性的無政府主義者,扳手擅長破壞任何事物,比如:法律、系統與任何脆弱、容易被大鎚打壞的東西。扳手將真面目隱藏在滑稽的電子面具之后,只透過數位表情與機械音來傳達情感。或許他外表很粗魯庸俗,但總讓人感到趣味十足,此外還他是個追求極限刺激的愛好者。
3、席塔拉
DedSec中最接近領導者角色的人,席塔拉專注于DedSec的公眾形象。她拍攝的宣傳影片與叛逆風的藝術作品,讓組織成功打入世俗目光,同時她也是組織內最具政治動機的成員。席塔拉充分利用教育系統,修習了行銷、公關與任何有關藝術的學程。她渴望改變,因此搬到洛杉磯,但發現這里沒有真才實學的名人由毫無良知的科技巨頭所取代,她堅信文化會被冷科技所摧毀,而此正是推廣叛逆藝術的大好機會。
4、喬許
喬許是DedSec中最強大的程式設計師,也是團隊中最行動派的人,總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事物,并認為人生而良善。有些人說他太過天真,但他在作風狂放不羈的DedSec中扮演不可或缺的平衡者。
5、丁骨
丁骨是DedSec成員的導師,教導成員擊敗他一直以來的仇敵,丁骨在網路仍只是發想階段時,就已經是位發明家與車庫駭客。丁骨對此有著天生的吸引力、就如同成癮一般,他總是情不自禁地想要闖入他不被容許進入的領域,他也為此吃盡苦頭。丁骨反權威的個性是因為擁有強烈的正義感,意味著當有規則不明確,他就會投身確立規則。入侵城市的基礎建設讓他惡名昭彰,同時導致美國東岸大停電事件、造成 11 人死亡,這一切讓丁骨自責不已,之后不管丁骨如何行動,他都非常想要為這些人的死贖罪。
6、敵方角色:杜桑
反派BOSS,也是ctOS2.0的締造者之一,也是布羅姆公司的高級技術顧問。雖然才華橫溢,但是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用于犯罪道路從而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1、如果你看到一個黑人在無人車上跳舞的話趕緊跑,小心被車壓死
2、你要是看到了無人機趕緊跑,它會丟炸彈
3、要跟在那個一天到晚玩手機的黑人后面,否則他一離遠了你就沒了,哦!不要被發現!
4、小心大鏟車!!!!(t骨dlc的那輛)
5、遠離某游戲店,小心某黑人打屠殺
6、不要開車(大規模載具黑入)
7、遠離灣區,這樣就可以活得好好的
8、如果你看到的那個人穿著白背心,粉短褲的話不要怕
9、如果要報警記得躲房子里,防止被砸碎iphoneX
10、加入dedsec
11、遠離華人老大爺(我有一次玩的時候被某華人老大爺的槍射死了,老大爺說了句:“我要教你一些東西”后就不停地開槍,而且他也不怕狙擊槍)
12、遠離紅色裝甲貨車
13、別去為布魯姆工作
14、小心烏梅尼祖魯保安公司
15、遠離肥皂車
16、能走路就走路,不然會被那開起來跟肥皂似的的給害慘
17、不要接舊金山車手中的“只想討個生活”
ps:馬可仕的善惡取決于玩家,故事里的馬可仕就沒有殺害過無辜。
一款以第三人稱的視角去模擬城市生存的游戲,主角這一路上看到的、遇到的都將是可能危險的到來,加入洛杉磯最龐大的黑幫團體,并成功的臥底其中,利用自己的智慧成功瓦解敵人的內部,解放城市中被監視著的市民們。
第三人稱手游,是指你在游戲中可以觀看到所以的景象,以一個操控者的角度進行,更有利于觀察游戲環境與角色
進入專區>模擬類手機游戲發展至今,一直是許多玩家們的心頭好,在游戲中,玩家們可以真實的體驗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狀態
進入專區>
熱門評論
最新評論